2022年09月21日
廣東布局兩個國家實驗室,全國只有9個
廣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省發展改革委(省大灣區辦)主任鄭人豪介紹廣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有關情況。他提到,全國布局9個國家實驗室,廣東占了2個。
“經過這些年的努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取得階段性顯著成效。”鄭人豪列出數據:2021年大灣區經濟總量約12.6萬億元人民幣,比2017年增長約2.4萬億元人民幣;進入世界500強企業25家,比2017年增加8家;廣東省現有高新技術企業超6萬家,其中絕大部分在粵港澳大灣區,比2017年凈增加了2萬多家。
他從科技創新方面介紹了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發展建設的成效:
一是建成一批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創新載體。以建設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為重點,推動創新載體沿廣深港、廣珠澳“兩廊”和深圳河套、珠海橫琴“兩點”布局,推進創新載體發展。
“目前在粵港澳大灣區,我們的孵化器、眾創空間全國最多,發明專利的有效量、PCT國際專利有效申請量全國首位,廣東的研發經費支出占GDP的3.14%。”鄭人豪說,目前在粵港澳大灣區,“十四五”時期一共規劃要建設5個重大的科技基礎設施,數量居全國首位,特別是高水平的實驗室體系不斷地優化。
他提到,現在在粵港澳大灣區布局了國家實驗室,一個是深圳的鵬城實驗室,一個是廣州的實驗室,全國一共有9個,廣東占了2個。同時還有10家廣東省實驗室、30家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跟香港、澳門聯合的實驗室,一共有20家,聚集了眾多的國內外院士科學家以及港澳科研機構。
二是創新要素跨境流動更加暢通。科技創新資源對港澳開放共享持續推進,支持港澳高校和科研機構參與廣東省財政支持科技計劃,省、市科研項目財政資金也可以跨境撥付支持,惠及了十余所港澳高校和科研機構。全面落實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對境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按15%稅率征收個人所得稅,截至2021年底,共受理申請人數超過2萬人,申請補貼金額超過55億元。“這對于我們吸引國外高端人才到粵港澳大灣區來創新、創業、合作是極大的推動。”
此外,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更加高效。探索形成“港澳高校一港澳科研成果一珠三角轉化”的科技產業協同發展模式。